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每日新书】《多元宇宙是什么》|宇宙有它的创世纪与审判日吗?

亚历克斯·维连金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宇宙有它的创世纪与审判日吗?我们视野之外还有宇宙吗?究竟有没有造物主呢,如果有,它在哪里呢?

核心书摘

宇宙是如何诞生的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成为历代科学家的终极命题。

弗里德曼建立了三维的球状宇宙。他认为,这个宇宙先从一个点开始,膨胀到某个最大尺寸,然后又缩回到了一个点。弗里德曼把这套模型称之为“宇宙大爆炸”,其中的那个点就叫做“奇点”,最开始的大爆炸和最后的大挤压,分别标志着宇宙的开始和结束。

然而,物理学家们更想知道爆炸之前的事情:“究竟是什么爆炸了、它是怎么爆炸的,以及它为什么会爆炸?无法解决这些问题,让大爆炸理论一度成为神学的证明。 

但求知和发问,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。

本书讲到了弗里德曼和伽莫夫怎么提出并证实了“宇宙大爆炸”设想的,又讲到阿兰·古斯是怎么提出宇宙暴涨理论,解决了宇宙初始那一秒的难题;最后我们讲到了维连金的多元宇宙理论,它给我们人类指出了一条生路,即突破现有技术的束缚,在更大的区间里探寻我们的“副本地球”。这些脑洞大开,却又逻辑自洽的宇宙学理论实在是让我们赞叹。

关于作者

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克斯·维连金,是全球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、宇宙学家,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、宇宙学研究中心主任。他在宇宙学领域深耕多年,证明了大多数宇宙暴胀模型都会导致永恒暴胀,是多元宇宙的理论奠基人与开创者之一。

学什么

1、远古恒星的灰烬

2、宇宙暴涨和反引力石碑

去年我们曾经讲过一部科幻小说《仿生人能梦到电子羊吗?》,好莱坞大片《银翼杀手》就改编自这部小说。在影片的结尾,复制人在雨中吟出了那段经典独白:“我所见过的事物,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。我目睹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,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。所有这些时刻,终将流逝在时光中,一如眼泪,消失在雨中。”

今天我们要共读的这本书,《多元宇宙是什么:关于宇宙起源的新故事》也涉及了那些“人类无法置信的事物”,还有那些宇宙星空中的壮观景象。不过,这并不是科幻小说,而是一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亚历克斯·维连金写的科普著作,这本书将让我们看到物理学家所建立的宇宙模型是精彩瑰丽、引人遐想,它甚至远比科幻小说更玄幻。

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克斯·维连金,是全球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、宇宙学家,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、宇宙学研究中心主任。他在宇宙学领域深耕多年,证明了大多数宇宙暴胀模型都会导致永恒暴胀,是多元宇宙的理论奠基人与开创者之一。他的这本《多元宇宙是什么》打通了宇宙学、哲学、创世神话的关联,带领读者共同思考人类哲思的永恒命题:宇宙有它的创世纪与审判日吗?我们视野之外还有宇宙吗?究竟有没有造物主呢,如果有,它在哪里呢?

阅读这本书,就像踏上一条引人入胜的宇宙学奇幻之旅,同时还要参加一场无比烧脑却妙趣横生的思想盛宴。

接下来,我们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解读这本书:

1、远古恒星的灰烬

2、宇宙暴涨和反引力石碑


一、远古恒星的灰烬

首先,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:远古恒星的灰烬。

我们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的俄罗斯讲起,地点是在彼得格勒大学。一位年轻的教授正在给一群学生讲课,教授的名字叫亚历山大·弗里德曼,讲授的内容是数学和气象学。弗里德曼以教学严谨而著称,他会精心准备每一次的授课内容,他同时还是爱因斯坦的迷弟,着迷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。

爱因斯坦曾用广义相对论为宇宙构建数学模型,但他发现,这个模型没法保持静态,其空间结构既会拉伸也会收缩,就是不能保持固定的大小。这就意味着宇宙会有开始,也会有结束。当时的爱因斯坦坚决抵制这个结果,因为他和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一样,坚信宇宙是永恒的,亘古不变的。为此他把自己的方程式修改了一下,引入了一个“宇宙常数”,这才求出了一个静态解,从而满足了“宇宙永恒”的设定。

弗里德曼对爱因斯坦后来的这个方程式很好奇,因为他的脑子里没有“宇宙永恒”这样的框框和禁忌,他想知道,如果把那个“宇宙常数”去掉后会,结果怎样。最后他也得到了一个方程式,描述的同样是一个三维的球状宇宙。这个宇宙先从一个点开始,膨胀到某个最大尺寸,然后又缩回到了一个点。弗里德曼把这套模型称之为“宇宙大爆炸”,其中的那个点就叫做“奇点”,最开始的大爆炸和最后的大挤压,分别标志着宇宙的开始和结束。

弗里德曼进一步设想,假如这个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形状,那么还会有确定的解吗?结果出来了,这个解中的空间不再像球一样向着我们的方向弯曲,而是越弯离我们越远,最终变成一个无限大的马鞍型。这个宇宙只有一个奇点,之后就一直膨胀下去,但速度逐步变缓,最后以接近恒定的速度进行膨胀。

 这两种不同的模型意味着宇宙的不同命运。如果宇宙是闭合的,它最终会坍缩成一个炽热的小火球,重回奇点状态;如果宇宙是开放的,它将永远膨胀下去,最后变成一个冰冷的无限空间。

弗里德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篇论文,发表在德国一家顶级物理学期刊上。但这篇论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,直到20世纪30年代,人们通过哈勃望远镜,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,才把这篇论文从故纸堆中发掘了出来!但弗里德曼并没有等到自己扬名物理学界的这一天,早在1925年,他就因伤寒逝世了,享年37岁。

弗里德曼在彼得格勒教书时,有个叫乔治·伽莫夫的研究生选修了他的课,接触到了广义相对论课程。伽莫夫后来有机会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学习,在那里,他用新兴的量子力学理论来研究原子核结构。量子力学大师玻尔很赏识他,推荐他到哥本哈根研究所担任研究员。在这里,伽莫夫很快就成了核物理领域公认的权威,他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可见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的“丰度”,具体来说,就是“为什么地球上的氢、氦和碳、氧元素含量非常丰富,而像金和铀这类的元素则极其罕见?”之类的问题。

早在伽莫夫之前,科学家们就发现,元素的构成和温度密切相关。当温度超过几百摄氏度时,分子中连接原子的化学键会因高温而断裂,分子会解体成一个个单独的原子。等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000摄氏度左右,电子就会从原子核中逃逸;等到了10亿摄氏度左右,原子核会分解为质子和中子,这两者统称为核子;最后在大约10000亿度左右,核子又分裂成夸克,这是我们已知的最基本的粒子。这些粒子在高温中不断碰撞、产生,又不断地湮灭,在湮灭的过程会产生光子。光子是一束电磁能量,我们看到的光线就是由它们组成的。

可以说,早期的宇宙就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,所有的物质被分解成最小的碎片,和光子混在了一起,不断地变幻,生成新的物质。伽莫夫组建了一个小团队,专门研究这个炼丹炉的秘密。其中,氢是最简单的元素,其原子核仅由一个质子构成;然后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在高温下结合,形成了氘核。氘核又与一个质子、一个中子再次结合,变成了氦核。伽莫夫测算的结论是:在遥远的宇宙中, 大约23%的核子以氦的形式存在,其余的几乎都以氢的形式存在,此外还有少量的氘和锂。后来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,证实了这一计算的准确性。

但接下来,伽莫夫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,因为用这样的结合方法,他们只能得到氦,而无法再往上结合得到碳、氧等元素,更不要说铁了。这是因为,由于核子之间作用力的特殊性,在初始宇宙形成的原子核里最多只能容纳5个核子。而碳元素的核子达到了6个,伽莫夫没法回答它们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。

就在这时,另外一位科学家雷德·霍伊尔通过研究超新星爆发,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。我们知道,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都是由氢气组成,在高温中进行核反应,产生巨大的能量来对抗内部引力。当这些氢气耗尽时,核反应停止,恒星开始坍缩,导致内部的密度和温度上升。当恒星中心的温度达到1亿度时,三个氦原子核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碳原子核。等到氦也消耗完了,恒星会进一步坍缩,温度再次升高,以碳为原料的核反应启动,又催生出了新元素。这个过程循环往复,直到原子核更稳定的铁元素出现。等到铁元素也燃烧完了,这颗恒星最内部的核心也开始坍缩,超新星爆发了。这场大爆炸产生了巨大的能量,把一部分铁转变成更重的物质一起抛向星际,变成了新一代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原料。霍伊尔也根据这一理论算出了宇宙中重元素的丰度,与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完全吻合。

就这样,伽莫夫和霍伊尔一起证实了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的生成过程:轻元素主要是在早期宇宙中形成,而重元素主要是在恒星中形成,并通过超新星爆发从死亡的恒星中逸出,变成了我们的太阳系。正如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马丁·里斯所言:“我们都是星尘,我们都是远古恒星的灰烬。”

二、宇宙暴涨与反引力石碑

接着让我们看看本书第二部分内容:宇宙暴涨与反引力石碑。

伽莫夫的研究帮助我们明白了大爆炸的进程,但物理学家们更想知道爆炸之前的事情:“究竟是什么爆炸了、它是怎么爆炸的,以及它为什么会爆炸?”尤其是,这场爆炸的设计是如此的精准,最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散布着漫天星辰的宇宙。要知道,只要那场爆炸发生一丁点微小的偏离,我们的星空就不会生成。要么宇宙会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成一个火球,要么膨胀到几乎空无一物。这种精准让人忍不住怀疑,莫非真的有上帝之手,在操控着宇宙的进程吗?

所以教会举双手欢迎宇宙大爆炸理论,认为这是证实上帝存在的最好证据。1951年,教皇庇护十二世在对梵蒂冈教皇科学院的讲话中说:“宇宙出自造物主之手,这一过程已经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确认。因此,创世确有其事。因此,造物主确有其‘人’。因此,上帝存在!”

这种状况延续了30年,直到阿汉·古斯的宇宙暴涨理论出台。那是1980年冬天,一个星期三的下午,32岁的物理学家阿兰·古斯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台,他这次报告的主题是关于宇宙起源。当时,阿兰·古斯正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,还没能得到一份终身教职;但对于博士后这个年轻群体来说,他显得有点儿老了。

在这次报告会上,古斯解开了大爆炸的神秘面纱:创世之初的宇宙中存在某种超致密物质,它的性质奇特,能产生一种“斥引力”。这和日常生活中的引力特征大不相同,常见的引力会相互吸引,而这种“斥引力”会相互排斥。就是这种斥引力,在创世之初把宇宙炸开了。

在古斯的新宇宙模型中,这种斥引力的密度非常高,只要小小一块就能快速膨胀。它还有一个特征,就是不管怎么膨胀,密度永远不会改变。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,因此随着这一小块物质体积的增长,它的质量也随之增长,导致斥引力继续增强,膨胀速度也变得更快。古斯把这种加速膨胀叫做暴胀,不到一秒的时间,就能让这个针尖大的物质块膨胀成好几百亿光年的庞然大物。

但通过观测,天文学家认为,我们的宇宙膨胀速度正在逐渐变缓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古斯进一步分析说,这种斥引力是极不稳定的。它很快就会开始衰变,释放出大量的能量,产生一团灼热的、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小火球,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。这个火球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膨胀,但是斥引力物质已经变成了普通物质,原来的斥引力变成了相互吸引的引力,这才导致宇宙的膨胀速度逐渐减缓。简而言之,斥引力物质的衰变标志着暴胀的结束,同时也催生了大爆炸。

古斯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只用一次暴胀就解释了困扰物理学家30多年的许多问题,比如,为什么宇宙如此巨大、为什么它始终在膨胀,为什么它在一开始如此炽热,为什么膨胀变缓……古斯给出的终极答案,就是一小块具有斥引力的物质,他总结说:“常言道,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,但宇宙似乎真的是一顿完全免费的午餐。”

那么,古斯提到的斥引力物质又是什么东西呢?很巧的是,这样东西和本书作者维连金有着很深的渊源。维连金供职的研究所叫塔夫茨宇宙学研究所,就是专门研究斥引力的。这个研究所位于塔弗茨大学,校园的中心有一块又高又厚的花岗岩纪念碑,名字叫“反引力纪念碑”。上面的铭文写道:“这座纪念碑由引力研究基金会创始人罗杰·W-巴布森树立。它旨在提醒我们:人们将能够驾驭引力,使之成为免费的能源,并减少飞机失事。1961。”

上面提到的罗杰·巴布森是国际知名商学院巴布森学院的创始人。巴布森对引力一直心有执念,因为在他小时候,他心爱的妹妹不幸溺水而死。他将这次事故归咎于万有引力,并且认为正是万有引力总是让飞机掉下来。所以他后来向大学捐款,并竖起了反引力石碑,以促进反引力研究。塔夫茨大学就用这笔钱建立了宇宙学研究所,研究与宇宙斥引力相关的课题。

这个研究所培养的博士毕业时,都要用一种独特的仪式向反引力致敬。具体的操作是,他们要跪在反引力石碑前,由导师把一个苹果砸在头上,随后,新博士要吃掉这个苹果,完成这场神圣的仪式。这些研究人员也如巴布森先生所希望的,的确研究出了一些成果,但遗憾的是,这些成果主要应用在外太空中,但并没有减少飞机事故的数量。

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斥引力物质,它的机理是由物理学界大牛爱因斯坦提出来的,即“真空能”。爱因斯坦认为,真空并不是全然的“无”,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。物理学意义上的真空分为多种,像我们平时讲的真空是“真真空”,即能量最低的真空。此外还存在着“伪真空”,有一种“伪真空”叫弱电真空,它的密度极大,大到什么程度呢?大约每立方厘米1000亿亿吨,差不多是一个月球的质量。还有一种叫大统一真空,它的密度更大,约为弱电真空密度的1048倍。由于我们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太低了,这两种真空根本就造不出来,所以只能存在于科学家的论文中。

这两种高能真空还非常不稳定。它们在短短的一瞬间形成,紧接着就会衰变为真真空,整个过程不到一秒。在衰变中,它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,那就是一团炽热的基本粒子火球,大爆炸的奇点。所以,从这个猜想看来,我们的宇宙还真是无中生有生出来的,难怪古斯说这是一顿免费的午餐呢。古斯的这项研究,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大爆炸前一刻发生的场景,让科学战胜了神学,让大爆炸理论离开梵蒂冈教皇科学院,再次回到了科学家手里。


结语

讲到这里,《多元宇宙是什么》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。

我们讲到了弗里德曼和伽莫夫怎么提出并证实了“宇宙大爆炸”设想的,又讲到阿兰·古斯是怎么提出宇宙暴涨理论,解决了宇宙初始那一秒的难题;最后我们讲到了维连金的多元宇宙理论,它给我们人类指出了一条生路,即突破现有技术的束缚,在更大的区间里探寻我们的“副本地球”。这些脑洞大开,却又逻辑自洽的宇宙学理论实在是让我们赞叹。

莎士比亚在《哈姆雷特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,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。”或许这就是现代物理学的魅力所在吧。对于漫长的宇宙来说,我们个体生命的意义,并不在于时间性的延续繁衍,因为再长的生命都会像眼泪融于雨水中那样在时间中消逝;唯有思维的火花在瞬间爆发出的光彩,才会彰显出个体生命的真正意义。

  

恭喜你和“今今乐道”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936本书,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。

【编辑:北橘】

相关阅读:

《有毒》|如何正确看待有毒生物和毒液?

《血殇》|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?

《病毒星球》|我们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病毒史?

【每日新书】《疯狂实验史》|科学家们都做过哪些疯狂的事?

《茶杯里的风暴》|从随处可见的现象中挖掘物理学的奇妙之处。

【每日新书】《迷人的材料》|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物质。

【每日新书】《万智有灵》|超乎想象的动物智慧。

【每日新书】《码书:编码与解码的战争》|密码是如何给历史打上标点符号的。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寻找多重宇宙》|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来的?又要走向何方?

【严选好书】中国国家博物馆:历史的威仪与闪光的明天。

【健康教育】孩子没有业余时间读书,该怎么办?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05世界上有100%健康的人吗?

【炳泽诗话】故乡(二)

本次推送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多元宇宙是什么》|宇宙有它的创世纪与审判日吗?

【药食同源】为什么说“百菜不如白菜”。

大湾区样本:数实融合的当下,大中小企业如何逐浪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06健康要掌握在自己手里

请珍惜会喝酒的朋友,好好和他们相处。

【炳泽诗话】大雪

下次拟推送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同仇敌忾,怒货并用

【产后心理】产后抑郁比想象中可怕

【企业那些事】代码与蛋白质之战:我的爱豆不是人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07关于病因不清

【炳泽诗话】为驴正名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